就在沒電視看的時刻,收到逸梅寄來老師推薦看的公視節目「紐西蘭尋羊記」。看了之後,深深感覺台灣教師其實有太多的包袱!就連紀錄片中新一代的實習教師都背負著深深的舊包袱—片中拍片者及實習老師不斷問老師及學生「能忍受班上這麼吵?」是啊!這何嘗不是我自己的包袱,我受不了學生的吵!但是「We did our job in the class.」They did finish or learn something from their communication. 如果這吵中式存在著腦裡激盪,存在著互相討論,而不是吵的亂成一團,我想我很想一試!在暑假中在英國文化協化研習的課程中,英國教師也一直鼓勵我們用小組方式上課,我們也討論了為什麼不用小組的原因,仍然是「不能習慣吵」這個因素居多。
 
接著看到兩個實習老師因為在Phil老師給他們的十分鐘介紹台灣,因為沒設計好,學生興致不高,也沒介紹到多少台灣,聽到鈴聲響,學生便紛紛起身走人而感到沮喪挫折。我可以體會他們的心情,畢竟是實習老師,應變處理的確不夠。但是挫折忍受力也太低了吧!看到他們用的方式,讓我想到台灣的英語教育似乎定在某一種模式,分組競賽,常常想太多花樣而忘了最終目的,不禁讓我想到在我當實習老師的試教中也犯過相同的錯,教學應該從最最原始的目標著手,而不是想著用很花俏的方式呈現,而忘卻了其教育意義及目的。而Phil的目的不過是想讓實習老師及學生們彼此互相瞭解對方的國家,兩位小妮子想太多了!哈哈!看見毓容哭,顯然期望太高,所以失望落空了!
 
接著是對Takapuna學校裡,老師們彼此討論著自己的教材及方式,整合教學資源及討論differentiation的會議,深感台灣在這方面的不足,老師們或許或多或少有分享討論,但是絕對是不夠的!常常我覺得獨自在教著我的一年級,當一年級學年會議時,我覺得科任教師也應該參與期中縱向與橫向的銜接整合工作,可以藉此完成,同時可以做一些跨領域的融入教學(下學年度,我想我應該主動參加)。或者藉此聊解學生的個別情況,實習老師的感想認為紐西蘭老師們對differentiation 乃是以readiness來解釋學生覺得很不同於台灣老師。是的,的確,我們常常以負面的想法去面對學生的落差!認為學生落後,常常是因為學生本身的問題,或者認為就是落後,而西方教師則以準備度來解釋學生的落後只是他現階段還未準備好!

juju5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